声调:平上去入

汉语的声调

前面介绍过,汉语的音节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声调。在汉语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两个音节只有声、韵、调完全相同,才能算是同音。

汉藏语系的语言,往往具有声调。最早发现汉语声调的是南北朝时代的沈约。沈约意识到声调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提出“四声”的概念,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当时这四个声调,每个又分“阴阳”两种,如“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阴调和清声母搭配,阳调和浊声母搭配。这就是所谓的“四声八调”。

宋明以来,文人作诗都要遵守格律,遵照南朝隋唐时代的“平上去入”。但实际上语言在不断变化,各地的声调分分合合,走上各自的演变路径。现代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的声调一般较少,只有三四个;南方方言的声调普遍较多,七八个声调直至十二个声调都有。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单从名称上看,已和古代四声有所不同。潮汕话有八个声调,民间习惯先按“阴阳”、再按“平上去入”排列,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虽然名称和中古汉语相同,但本质也已有所不同。

在潮汕话中,并非所有的声韵组合都可以与八个声调搭配。如果要以书面方式举例,还要排除生僻字、只在口语出现的字、有地域差异的字,最终只能找到下面四组例字。

阴平¹ 阴上² 阴去³ 阴入⁴ 阳平⁵ 阳上⁶ 阳去⁷ 阳入⁸
di / dih
do / doh
si / sih
hung / huk

声调的本质和记法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韵母由元音和辅音充当,那么声调又是什么呢?古人虽然知道“平上去入”,但并不清楚声调的本质。1924年,留学法国的刘半农先生第一次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揭示了声调的本质:声调主要是音高的变化。至于入声,还与时长有关,我们留到下节再谈。当年由于条件所限,刘半农先生只能在法国华人中寻找发音人,一共测量了12种汉语方言的声调,这12种方言中便有潮州话。

所谓“音高”,就是声波的基频。而声调,按赵元任先生的话说,“是音高在时间上的函数”。比如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如下图所示。其中,阴平是平调,阳平是升调,上声是折调,去声是降调。

image1 〔图1〕

这样看来,语言的声调和音乐的do、re、mi是同一个道理。不过,声调是音高的相对变化,不必像音乐那么严格。1930年,赵元任先生创立了“五度标调制”,用1、2、3、4、5来描写音高。在汉语方言调查中,这是最常见的记录声调的方法。以普通话为例,阴平是[55],阳平是[35],上声是[214],去声是[51],如下图所示。

image2 〔图2〕

在一个音节中,声母、韵头、韵腹、韵尾是依次排列的“音段”;而声调和它们平行,是贯穿各个音段的音高变化,称为“超音段”。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声调符号(ˉˊˇˋ)标注在最主要的元音字母上方。符号的设计,很形象地反映了调型走向。

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调值 55 35 214 51
调型 平调 升调 折调 降调
标调符号

潮汕话的声调

潮汕话八声的具体音值如下:

调类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调值 33 53 213 2 55 35 11 5
调型 中平调 高降调 低折调 低促调 高平调 高升调 低平调 高促调
标调符号 di¹ di² di³ dih⁴ di⁵ di⁶ di⁷ dih⁸

上表中,两个入声都只用一个数字描写,表示入声的时长比其他声调短,我们留到下节专门介绍。剩下的有三个平调、一个升调、一个降调、一个折调。如果和汉语拼音一样,设计声调符号标在字母上方,会比较复杂,又不能完全反映调型走向,既不易辨认也不易输入。潮语拼音沿用了60版拼音的做法,在音节尾部用上标数字(¹)到(⁸)标注调类,如di¹。在不方便输入上标的环境下,可以改用普通数字1到8,如di1。

(话说回来,19世纪传教士们设计的白话字就是采用声调符号,而且只要5种符号就够用了。读者可以结合下一节的内容,想想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打字时,通过默念“的抵帝滴”来辨认声调并不容易。因此在潮语拼音输入法中,沿用了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习惯,打字时不必键入声调,数字键用于选字。尽管如此,下面还是提供了几组对比练习。

首先比较三种平调,依次是低调、中调、高调。

练习一:阳去 [11] ——阴平 [33] ——阳平 [55]

箸 dv⁷ —— 猪 dv¹ —— 除 dv⁵
腐 hu⁷ —— 夫 hu¹ —— 壶 hu⁵(豆腐)
芋 ou⁷ —— 乌 ou¹ —— 湖 ou⁵
柚 iu⁷ —— 忧 iu¹ —— 由 iu⁵
胃 ui⁷ —— 威 ui¹ —— 围 ui⁵
洞 dang⁷ —— 丹 dang¹ —— 同 dang⁵
运 ung⁷ —— 温 ung¹ —— 匀 ung⁵
段 dvng⁷ —— 当 dvng¹ —— 堂 dvng⁵(当时)
陷 ham⁷ —— 蚶 ham¹ —— 含 ham⁵
面 miⁿ⁷ —— 眯 miⁿ¹ —— 棉 miⁿ⁵(速食面)

接下来比较三种非平调,依次是降调、折调(先降后升)、升调。

练习二:阴上 [53] ——阴去 [213] ——阳上 [35]

喜 hi² —— 戏 hi³ —— 系 hi⁶
久 gu² —— 固 gu³ —— 具 gu⁶
左 zo² —— 做 zo³ —— 坐 zo⁶
举 gv² —— 锯 gv³ —— 据 gv⁶
版 bang² —— 扮 bang³ —— 棒 bang⁶
境 geng² —— 敬 geng³ —— 警 geng⁶
振 zing² —— 进 zing³ —— 尽 zing⁶
扁 bieng² —— 变 bieng³ —— 便 bieng⁶(汕头音的声母是iang)
胆 daⁿ² —— 呾 daⁿ³ —— 淡 daⁿ⁶
议 ngiⁿ² —— 谊 ngiⁿ³ —— 义 ngiⁿ⁶
仔 giaⁿ² —— 镜 giaⁿ³ —— 件 giaⁿ⁶
碗 uaⁿ² —— 案 uaⁿ³ —— 旱 uaⁿ⁶

阴去和阳去都在低调区域,下面提供几组对比。例字放在词语的后一个字上,以减少连读变调的影响。

练习三:阴去 [213] ——阳去 [11]

(消)耗 ho³ —— (祝)贺 ho⁷
(恩)赐 sv³ —— (喜)事 sv⁷
(欠)债 ze³ —— (山)寨 ze⁷
(手)臂 bi³ —— (躲)避 bi⁷
(依)附 hu³ —— (豆)腐 hu⁷
(审)计 goi³ —— (容)易 goi⁷
(战)斗 dou³ —— (温)度 dou⁷
(推)卸 sia³ —— (感)谢 sia⁷
(呼)叫 gie³ —— (上)轿 gie⁷(汕头音的韵母是io)
(上)吊 diou³ —— (声)调 diou⁷(汕头音的韵母是iau)
(安)慰 ue³ —— (呾)话 ue⁷
(相)对 dui³ —— (大)队 dui⁷
(元)旦 dang³ —— (山)洞 dang⁷
(答)应 eng³ —— (使)用 eng⁷
(讨)厌 iem³ —— (发)炎 iem⁷(汕头音的韵母是iam)
(把)柄 beⁿ³ —— (生)病 beⁿ⁷
(飞)燕 iⁿ³ —— (医)院 iⁿ⁷

有些字,读阴去和阳去是不同含义。

(事)故 gu³(读如“固”)——(亲)故 gu⁷(读如“旧”)
(揭)露 lou³(动词)——(鱼)露 lou⁷(名词,读如“路”)

连读变调

上面介绍的都是“单字调”。在实际说话时,两个或多个字连在一起,声调可能会发生变化,称为“连读变调”。比如在普通话里,如果两个上声字(第3声)组成词,那么第一个字会变调,变成和阳平(第2声)一样。举例如下:

海军(hǎi jūn) —— 海水(hǎi shuǐ) 读如“孩水”
语音(yǔ yīn) —— 语法(yǔ fǎ) 读如“鱼法”
买书(mǎi shū) —— 买米(mǎi mǐ) 读如“埋米”

连读变调是方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潮汕话的连读变调比普通话更复杂,而且各地口音的连读变调有所不同。好在我们打字时不需要输入单字调,更不必担心连读变调的问题,这里也就不作介绍了。

声调的地域差异

并非所有的潮汕话都有八个声调。潮阳话只有七个声调,阴去(第3声)和阳上(第6声)不分。据张盛裕先生在80年代的调查,潮阳话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在阴去、阳上的单字调和连读变调上都有分别;新派则阴去、阳上的单字调不分,但连读变调仍有区别。惠来话也只有七个声调,但和潮阳话不同,惠来话是阴去(第3声)和阳去(第7声)不分。此外,汕尾、南澳的部分地区,以及泉州、漳州、厦门等地,也都只剩下七个声调,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普宁、惠来一带的声调演变,近来引起学者的关注,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解释,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向读者介绍。


插图来源:

〔图1〕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5页。

〔图2〕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