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拼音简介

白话字(教会罗马字)

前面介绍过,清末来华的外国传教士,编写了大量方言教材和字典,为各地方言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于此同时,传教士们也把《圣经》翻译成汉语。《圣经》译本有文言版,有国语版,也有各地方言版。苏、浙、闽、粤的很多地方,都有《圣经》方言译本问世。在这些方言译本中,有的是用汉字来记录方言,有的是用罗马字母(也就是拉丁字母)。

传教士们设计的“教会罗马字”,因各地方言而异,直接用拼音文字记录当地语音。它不但可以转写《圣经》,也可以用于记录日常生活的口语,受到了广大不识字的老百姓的欢迎,也被称为“白话字”。当年在闽南话地区,白话字非常盛行,在三封信中就有一封是用白话字写成的。如此看来,白话字还是“拉丁化文字”和“脱盲教育”的先锋,不过后来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潮汕话白话字,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一员。比如在“斐姑娘”(A. M. Fielde)的《汕头话入门教程》(1878)中,“一二三四五”,用白话字记作cêk, nĕ, saⁿ, sì, ngŏ,“六七八九十”,依次记作lâk, chit, poih, káu, câp。

潮州话拼音方案

上世纪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一场方言普查。在此背景下,1960年,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针对省内的主要方言,公布了四套方言拼音方案:《广州话拼音方案》、《客家话拼音方案》、《海南话拼音方案》、《潮州话拼音方案》。

这套《潮州话拼音方案》是参照《汉语拼音方案》来设计的,尽量和汉语拼音保持一致。方案以汕头音为标准,对于各地口音,方案里给出了增删方法。

从应用程度来说,《潮州话拼音方案》远远比不上《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结合普通话的推广,广泛应用于语文教育;并且成为中国人名、地名的罗马转写的国际标准;在计算机时代,又成为了汉字输入法的编码方案——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已无处不在。相比之下,《潮州话拼音方案》的应用场合不多,可能很多潮汕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1960年以后出版的潮汕字典,一般会采用该方案注音,但仍要兼用“直音法”和经过改良的“反切法”。

潮语拼音

本教程和输入法使用的“潮语拼音”,是在60年版拼音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潮语拼音方案》提供6个口音版本:潮州音、汕头音、澄海音、饶平音、揭阳音、潮阳音,都收录在本教程的附录中。后面的教程会详细介绍拼音方案的每个部分。

和60版方案相比,潮语拼音最主要的改动有两处:

(1)60版方案的韵母ê(哑)和e(余),在潮语拼音中改为e(哑)和v(余)。

(2)60版方案的入声韵尾b和g,在潮语拼音中改为p和k。

这些改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照顾书写、阅读、输入法的实用,二是适当向国际音标靠拢。具体的细节和原因,会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作介绍。

潮语拼音方案的后面附有两份说明,讨论了一些细节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输入法时,字母组合 ng 可以用 f 键来代替。ng 在潮语拼音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可以作声母,可以作韵尾,还可以单独作韵母。它虽然有两个字母,但实际上只表示一个音:[ŋ]。潮语拼音中没有用到字母 f(原因以后会介绍)。f 键位于键盘中心位置,是左手食指的定位键。用 f 键代替 ng,既可以减少击键次数,也有利于输入法程序拆分音节、减少候选项。

声、韵、调的数量

从附录的《潮语拼音方案》来看,潮汕话有18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以后会介绍),约80个韵母,8个声调。韵母的数量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各种著作记录的韵母数量,从70多个到90多个都有,但总体框架并无差异。因为有些韵母的辖字很少,或者只在口语中出现,有些书就把它们的位置留了空白。

从上一节的《汉语拼音方案》来看,普通话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近40个韵母,4个声调。相比之下,潮汕话的声母比较少,韵母特别多。不过,语音系统的复杂与否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是否整齐对称。潮汕话的声母虽少,却不见得简单;韵母虽多,也不见得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