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

在介绍潮汕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细节之前,我们先用几节的篇幅,谈谈与潮汕话有关的语言学常识。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首先要厘清“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虽然这两个名词经常连用,如“语言文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人类表达、交流的工具。语言有口头形式(口语),也有书面形式(书面语)。“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对于二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几个角度来观察:

(1)一门“语言”可以没有“文字”。语言的出现,比文字早得多。人类很早就会说话,但是学会用文字记录语言,却是最近五六千年的事情。直到今天,世界上数千种语言中,多数还没有文字。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还曾经为十多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2)一种“文字”可以记录不同“语言”。比如拉丁字母,被用来记录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言。比如汉字,除了用来记录汉语,历史上也被周围的民族借用,用来记录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形成所谓的“汉字文化圈”,但不叫“汉语文化圈”。

(3)一门“语言”可以有多种“文字”。比如,蒙古国(外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都通行蒙古语,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内蒙古使用传统蒙古文字,而外蒙古受苏联影响使用西里尔字母。印度的印地语和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可以算是同一种语言,但是前者使用天城体字母,后者使用阿拉伯字母。中国云南境内的傣族都说傣语,但有四种不同的傣文。

(4)一门“语言”可以改换“文字”。土耳其语原先是用阿拉伯字母记录的。但在19世纪初的现代化改革中,改用拉丁字母。越南语曾经借用方块字来记录,称为“儒字”和“喃字”。在经历过殖民统治和民族独立运动后,也改用拉丁字母。民国时期,中国也有过用拉丁字母替代方块字的思潮。当时的学者们主张“废除汉字”,但不是“废除汉语”。

汉语和汉字

有了上面的铺垫,就不难理解“汉语”和“汉字”的区别了。“汉字”是一种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一路演化而来,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不仅被用来记录“汉语”,也被周围其他民族借用去记录他们的语言。

“汉语”是一种语言。从时间的角度,“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地域的角度,“现代汉语”既包括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也包括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广州话、潮汕话等等。“古代汉语”也有方言,汉代学者扬雄写过一本书叫《方言》,记录了西汉时期各地方言的词汇差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著作。

他和她的故事

英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 he 和 she。对应地,汉字中有“他”和“她”。但两者的实质不同。英语的 he 和 she 发音有别,在“语言”层面是两个不同的词。在汉语中,不管所指的是男性女性,都说 tā。在“语言”层面其实是同一个词,只不过用“文字”记下来时故意做了分别。

早期的白话文只有“他”字。五四运动时期,刘半农先生的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风靡各地,使这个新生的“她”字被广为接受。“她”字的产生,背后是翻译外文的需要和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但并没有在口语里创造出一个新词。有的作家不明白这一点,在描写日常对话时出现“他或她”的字眼,结果闹了笑话。

现代汉语的各地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不全都是“他”。比如广州话的第三人称代词是“渠”。宋代学者朱熹有句诗叫“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就是“问他”,和今天的广州话是一样的。潮汕话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伊”,无论指的是男性女性,都用“伊”。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里,用“伊”字专指女性,这是先行者的探索和尝试,如今看来并不符合口语中的实际情况。